Monday, December 27, 2010

歐洲故事: 收集故事

選擇獨自旅行的其一中個原因是: 儲故事.

獨自上路比和朋友一起上路好玩, 是因為孤身的旅人可以面對的人和事實在充滿無限可能性. 要講的事也不是沒有根據哦: 我完成歐洲之旅後, 又和朋友們跑了一趟越南. 結論是: 獨自旅行, 是充滿happenings 的 (注意有S!!). Happenings, 是自家故事; 私人珍藏的回憶.

事先聲明, 獨自旅遊, 只是一種個人選擇. 純粹是一種個人選擇而已. 我喜獨自上路, 同時深愛我的朋友們 :)

和朋友旅行, 最容易墮入「只同自己班friend玩」的陷阱. 是陷阱, 也是一定要做到的人情世故. 和朋友在異地, 理應同舟共濟; 同舟共濟的其中一項, 是「給予對方足夠的attention」. 你和朋友旅遊, 卻只和hostel 的 roommate 吹水, 無論是二人遊還是一群朋友共同行動, 情況還是會讓旅伴感到尷尬的(進一步便會產生一種負面情緒). 而且, 當有一些熟悉的人在身邊 (尤其說的是同一種語言), 人便會傾向留在這個comfort zone之中, 變相就是和外界隔絕了. 出走自己的城市, 目的不是為了接觸外面的世界嗎? 為何好像帶著一個小型香港同行? 那去旅行幹嗎, 為何好像沒有離開過香港一般?

老老實實: 在歐洲, 我的確經常撩人/ 被撩吹水. 吹水友包括本地人, hostel管理員, 交通工具的乘客, 當然包括hostel各位可愛的宿友.

在倫敦Adelphi Theatre看Love Never Dies間場時和鄰座的英國女士分享糖果, 在柏林與澳洲藉宿友共飲白酒, 在Florence新加坡宿友大力推薦比利時啤酒Stella Artois; 愛上Stella Artois; 在Krakow hostel美籍宿友大力鼓勵我到荷蘭後一定一定要到coffee shop high 一下, 在回港的航班上身邊坐著一間consulting firm CEO (聽君一席話, 勝讀十年書啊), 買French Open黃牛票時喜見另一位買家是港人 ... 這是人和人之間的接觸, 是happenings, 是stories, 也是回憶.

重申: 和朋友一起創造stories 也是美麗的, 只是我選擇了另一種創造方式而已.

故事的來源是人: 每一個故事也有不同的角色, 角色們各自擁有不同的背景, 性格, 價值觀, 然後他們在某時某地相遇了, 產生了新的火花. 這些火花在角色心裡留下痕跡, 之後角色們互相告別,到另一個地方, 見到另一些人.

痕跡, 便是故事. 旅行, 真fascinating.

Thursday, December 16, 2010

Graduation finally

Professor為慶賀我們畢業送上的歌


Sung to the Tune of ‘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

Start with the ding of a bell – three to five dings

Now it’s our graduation,

A time of joy and jubilation,

We’re so full of elation,

Today’s the time for celebration!

We have been involved in sharing,

What we’ve learnt that’s led to caring,

We have built a fruit-eating-team

To compete with us, Santa’s sleigh needs to beam!

Tho’ some of us remain here,

There’s nothing else that should be feared,

There’s little time to change gear,

‘Cause we will graduate in a year!

We have worked so hard, it’s true,

At times we were so blue, blue, blue,

But with senior moments ahead,

We won’t view tomorrow with dread!

And so we are past frustration,

The law still holds our fascination,

We’re on the way to maturation –

Hence todays momentous celebration!

©M J Le Brun, 2010, former foundation Professor of Law, CUHK


各位, 祝飛上枝頭. 畢業快樂.

Sunday, December 12, 2010

歐洲故事: 故事之始

2009年1月. 沙田Royal Park酒店房間.
我和一個女孩和衣躺在床上. 一個男孩子站在電視機前.
大家開始胡扯. 我告訴他們. 很想去歐洲呀.

"就我自己一個人. 不要和別人去. 因為我總會忍不住要遷就人. 結果自己有遺憾. 這旅程是我的理想..我不要有遺憾." 就是不想妥協. 極度自我兼自私.

後來忘了是何時, 在金融海嘯的時候, 我買入5號仔的股票.

2009年暑假. 修心養性留在香港, 打2份工, 老老實實地賺錢. 2008年暑假, 我可是甚少停留在香港哦: 搞了個ABC Plan (Australia, Beijing, Cambodia), 可想而知對風流的我而言被迫留港多少有些痛苦. 不過呢,

No pain, No gain.

2009年9月, 我在5號仔升到90幾蚊的時候放了股票. 股票再升了一點之後便再跌. 直至現在還沒升到90蚊. 多謝豐哥, 我的歐洲故事或多或少是它贊助我的.

2010年4月. 在趕往上普通話課前, 我咬牙買下到倫敦的來回機票. 緊張又興奮, 在facebook大肆公佈.

要往外闖不難呀, 只要一點勇氣和一點決心.

Saturday, December 11, 2010

How was Great Depression caused?

我一直沒有放棄我的補習工作; 雖然我要上班, 而且忙得發瘋.
Why not? 她們都是好孩子; 大家早有默契. 而且合作好長時間了. 怎分得了手?
況且: 她們長大了, 課程開始變得有睇頭: 不是基礎班, 而是正正經經深入探討一個題目喇. 好玩!
有一天, First World War完成, 開Second World War喇 (歡呼! World History is my favourite subject! Second World War更是此生最愛!)


當時我們正講到Great Depression (因Wall Street股市狂瀉而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 二次大戰成因之一. 欲對當時的情況了解更多, 可參考數年前的King Kong) 書本上只有十行字, 講述 "stock market crash... banks went broke, industries shut down, people got unemployed, they are poor". 我一看, 皺眉. 吐出一句: "甘即係點?"



點解當時股票市場甘旺? 點解甘旺一下子可以瀉得甘勁? 股票同銀行有關我明, 但點解會同工業這些實業有關? 一條華爾街為何得到會影響整個世界? 我問學生: "其實你呢個明唔明?" 學生坦白: "不. 其實有同學問過我. 我答不出來."

很好. 結果我以雷曼兄弟打頭陣, 解釋股票市場遊戲玩法: "唏! 剛才我們結束First World War時講過了, 美國是唯一從戰爭中得到好處的嬴家, 對嗎? 有錢了, 美國人便有多餘錢投資, 買股票, 問銀行借貸開工廠. 股票市場當旺, 股價一直升, 美國人就更加瘋狂地買股票. 記得早兩年恆指升到三萬三升點嗎? 情況就是那麼瘋狂. 結果個市升得不能再升, 經濟泡沫爆破了. 銀行沒錢, 就要問債仔追債. 債仔就是開工廠那些人呀. 結果債仔 (工廠) 破產了, 工人沒工開, 工人的家人捱窮了... 這就是雷曼前傳."

(其實當時我講得更多, 包括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借貸觀念, 金融大鱷如何操縱市場, mortgage , 電影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內容..但我懶打字) 吹水一輪, 再問學生: "明未?" "明晒喇!"

我突然醒起: "不過你考試個陣唔好寫我頭先講個啲野喎, 你答書個啲得架啦. 我講個啲沒分架唔使寫. 你明就得." 學生答好.

呢啲咪香港教育制度! 背書! 死記! 結果養出一班迷債債主! 如果當年他們的歷史老師有好好解釋, 不知他們會否摔得如此慘? 但我的叮囑卻又如此香港; 我說的話是事實, 但不用費神去記, 因為不計分. 寫了也沒著數. 記下書的key points 再背出來就可以了. Mark(s) is king. 但起碼我的學生懂了, 其他人還在傻傻的背書.

Friday, December 10, 2010

The noble chair



就在昨天. 不在家沒法看直播, 但我心知發生了甚麼事.
不知其他人又如何? 我只知道, 昨晚TVB選擇在8點時段播放 "刑警" 大結局.
其實應該要看的, 就當是慶祝. 不為得獎, 而是:
可以收看, 已經夠值得慶祝的了.
Welcome to breathe the free air;
You are blessed to be a witness.
The nobel chair, for a noble person.